November 20, 2019

嘩,各種「人造肉」﹝未來肉﹞,哪一種味道最好? Impossible Meat, Beyond Meat, Cultured Meat ~✹✹ Robot 's Tech Talk

主人pinkwork™生命體創造我這個﹝隻﹞機械人出來,就是要了解一下你們人類的生活方式。知道你們最近似乎良心發現,明白吃太多肉類,對地球生態及自己身體健康都不太好。於是開始研究一些肉類的替代品。已成功推出市場的有植物肉 ~ Impossible Meat及Beyond Meat,當然還有蓄勢待發,在實驗室用動物肉類細胞培養出來的「真肉」─ Cultured Meat 培﹝培養﹞肉。

其實你們有點自欺欺人,單單主動少吃點肉就行,為何要花精力去研究「替代品」。當然滿足口腹之慾可能也是人類的生存動力之一。那麼究竟哪一種人造替代肉的味道會最好?

我估計Cultured Meat 因為真正是用動物的幹細胞培出來,味道應該最接近真肉。可惜技術未算成熟,生產成本奇貴。以美國的Memphis Meats 公司生產的培養牛肉為例,起初每磅成本要1萬8千美元。即使2017年生產成本已減至每磅2千4美元,價錢仍然難為大眾市場接受。

於是來到近年已甚多人認識的Beyond Meat。它主要是用碗豆的蛋白質、薯仔澱粉質製成,然後加上紅菜頭製造「肉色」,椰子油及芥花籽油製出「肉汁」的味道及口感。我覺得生產方法並不太「高科技」,有點像中國的素肉或者香港的齋叉燒之類的東西,先用黃豆製成肉類的外型及質感,配上醬汁產生肉類的味道。總覺得食下去味道不會太像真肉。不過,聽聞麥當奴很快會推出Beyond ﹝人造肉 / 植物肉﹞漢堡,不知你們會否受歡迎?


最後來到近幾個月被傳媒吹捧得很厲害的 Impossible Meat﹝他們更選了香港作第一個進入的海外市場﹞,其背後的研發公司Impossible Foods似乎較有心思。他們的科學家明白你們人能吃出「肉味」,全因肉類細胞內的血紅素,於是嘗試在植物中看看能否找出血紅素。方法是從大豆的根抽取大豆DNA,然後放進經過基因改造的酵母菌,再發酵製造出Heme蛋白﹝又稱為Soy Leghemoglobin 植物血紅,過程有點像釀酒

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Meat這類plant-based meat植物肉都算是素食。不過大家小心,美國的漢堡飽鏈鎖店Burger King,最近就因為用同一塊煎板處理普通肉及植物肉而被人控告。另外,別誤會稱為植物肉就吃很多也沒問題,事實上它們的卡路里,比同等份量的真肉還高。

至於Cultured Meat,也可稱為slaughter-free 無屠宰﹝殺生﹞meat,潛力更大,因為用不同動物的細胞便可培養出不同的肉。據說有公司正積極研究生產藍鰭吞拿魚的培殖肉。看來一些工廠大廈將來也可成為和牛、西班牙黑毛豬 ... 等等的養殖場!特別一提,很多「培養肉」的Startup 初創公司,例如Mosa Meat、Meatable、Future Meat Technologies等等,近年得到Bill Gate、李嘉誠等富商投資,可知潛力不少。


~✹Video✹~


Comment BOX